每个星期二晚上,黄佳一家人都会准时来到文沁公园一角的温岭市文化馆,然后各自活动:黄佳在音乐教室参加戏曲培训;爱人在多媒体教室练习书法;少儿室里,则有女儿最喜欢的美术老师。
“其乐融融。”黄佳用4个字来形容这样的生活,“没想到,县城也能有这么丰富的公众文化服务。”
享受——公共平台去处多
不只是黄佳,每位温岭市民都能享受这样的生活。
温岭市文化馆馆长金旭芬告诉记者,目前,该馆开设了美术、书法、舞蹈、器乐等八门免费培训课程。
“市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服务效益明显。”温岭市文广新局局长吕志令介绍,温岭市文化馆常年开展“文化进社区”、“少儿美术培训”等公益文化培训;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公共咨询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年均办展六场,成功举办过王伯敏祖孙三代画展、黄宾虹山水画展等大型精品展览。“做到了天天有展览,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活动。”最让市民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公共平台的服务,全都是免费的。
而黄佳远在横峰街道的母亲陈香兰,则有另一番滋润的生活。广场文艺、文化走亲、天天戏曲、戏迷俱乐部、文化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在村里已成常态。“每天都有好去处。”陈香兰笑着说。
在农村,图书分馆、农村文化礼堂成了村民们活动的“据点”,温岭选取人口集中且具有辐射效应的村(社区)为中心,以菜单式服务模式开展下乡“种”文化。2014年,该市开展送文艺演出下乡322场、送数字电影下乡7000场、送展览10场,帮助各个村建起300个报阅读栏,为村民们送去书籍两万多册,村民的文化生活有了大改善。
参与——群文团体乐处多
4月16日傍晚,温岭市文化馆三楼传来了《在太行山上》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歌声。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排练时间。谢蔚丽是合唱团的一员,四年前,爱好文艺的她第一次接触合唱,随即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全民文化活动中来。“合唱不仅提升人的素质,还能改变人的气质,一想到唱歌,打心眼里开心。”最近,同办公室的小姑娘胡晓琪,也在谢蔚丽的感染下加入了合唱团。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各类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温岭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仅去年一年,就审批成立了方山印社、温岭盆景艺术协会、温岭市仰山书画社、温岭市夕阳红老年合唱团等九支文艺团队,待批三支文艺团队。目前,温岭共有22支文化艺术团队,1650支业余群众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该市先后开展了“舞动温岭”、“印象温岭”、“欢乐温岭”、“唱响温岭”等四大系列九个项目的24场大型文化活动,带动基层举办各类团队竞赛和选拔活动500余场,总参与人数超过70万人次。
高质量的团队让当地的文化艺术有了“走出去”的底气。2014年11月,由30多名戏曲爱好者组成的新河人口文化艺术团成功闯入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总决赛。今年4月2日,“风从东海来”温岭书画巡回展在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首站展出。近70幅展现温岭“山海文化”的书画作品让观众大饱眼福。接下来,书画展还将在杭州下城区、湖州长兴、金华浦江、上海闵行区、上海杨浦区、江苏常熟等地巡回展出。
改变——动静相宜益处多
市民们的生活正在悄然改变,人们变得更“好动”了。
“大家对公共文化活动的理解,不再限于在公园跳跳排舞,唱唱歌。”温岭市文化馆馆长金旭芬说。
家住东辉广场附近的杨小霞对此感受颇深。“前几年,广场上还是清一色的‘排舞军团’,如今,有人唱越剧,有人跳交谊舞,前段时间还看到有人在表演魔术。”
另一方面,人们变得更“文静”了。67岁的市民王英础,目前正在编写东瓯古国和元代方国珍起义的故事。这些都是发生在温岭本地的历史故事,为此,老王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宗谱资料。他的目的是让温岭人,尤其是孩子们知道家乡的传统和历史。接下来,温岭市文广新局还要通过各个乡镇的“说书人”,将这些故事推广开来。
有人爱写,也有人爱读。作为“全国示范型数字图书馆”,温岭市图书馆走进了越来越多温岭市民的生活。不仅能到馆看书、借书,还能通过“掌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据统计,2013年至2014年,图书馆周开放时间从49小时增加至75小时;读者服务总人次从27.4万增加至37.2万;数字资源下载量从204万篇增加至255.7万篇。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