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鼓乐齐鸣。6月3日晚上,天台县三合镇黄务村的老戏台流光溢彩,该县地方传统戏曲展演活动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吸引了当地众多老少戏迷前来观看。
“快看,关公出场啰!”但见红脸“关公”身披盔甲,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竹制的“枣红马”,在一阵鼓乐声中上场了。
不用说,这准是牌门车灯《关公送皇嫂》剧目。牌门车灯,是坦头镇牌门村的传统表演节目,《关公送皇嫂》是他们的经典剧目。不只是在舞台上,在当地重大文化活动中,这个节目也时常出现在文化特色队伍方阵中,眼尖的观众一眼就看得出是哪个村表演的。
在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天台县举办汇集各乡镇的“故土腔韵”,展示当地“非遗”保护成果,唱响“天台好腔调”。该县文广新局非遗办主任孙明辉说,这类节目贴近老百姓生活,很接地气,非常受欢迎。
天台历来文化氛围浓厚,全县59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文化俱乐部,民间文艺队伍更是多达3000支。许多古老的剧目经过当地文化部门、文艺爱好者的挖掘、整理,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在地方传统戏曲展演活动中,“天台词调”自然少不了。作为当地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天台曾有36家词调剧团,后来逐渐衰落。目前在该县三合镇亭头村、坦头镇榧树村均仍保留词调表演。
在亭头村,会演词调的最多时曾有上百人。2006年,词调被列为台州市首批“非遗”名录。这一“土戏”由男女合演,分文武戏,唱腔细腻与高亢并重,念白为天台当地白话,在民间很有“市场”。在2014“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中,亭头村还因这一“土戏”拿到了“浙江好腔调”奖。为了传承这一“非遗”,当地80多高龄的老艺人张贤湖不单亲自出马,他还带出了一批“接班人”。
一直活跃在山区的“三州坐唱”也亮相在展演活动中。上台表演的十个农民穿着黄色服饰,不化妆,每个人一把方凳,分演生、旦、净、丑等角色,吹、拉、弹、敲等伴奏也均由这他们完成。三州乡宣传委员林雪玲说:“演出时间根据戏本来,长的可唱上一天一夜,短的一二个小时。表演也不受场地影响,坐下能唱,站起就走。”
就是这样的农村“土戏”,去年在“乡音曲韵”台州市传统曲艺展演活动中荣获了“优秀表演奖”。眼下,三州乡的坐唱、吹打表演,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
像这种“土味”十足的地方传统戏曲,不单农民喜欢,就连当地文化人也大喊过瘾。作为当地知名的文化人,庞民在活动举办前,就通过微博、微信“大嗓门吆喝”:“对于戏曲,你是否习惯了京剧名段铿锵有力的抑扬顿挫;对于戏文,你是否习惯越剧唱腔韵味醇厚的委婉细腻,你是否还听说过林林总总的地方小戏,那是难得一见的文艺盛馔,又是令人陶醉的飘飘仙乐。喜欢的,快来跟上步伐!”
据了解,为展现“土戏”魅力,使群众享受久违了的地方传统戏曲大餐,该县地方传统戏曲展演活动还将在当地开展巡演活动。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