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吧友
李白(701-762)是一位“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行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震东南的佛国仙源天台山是他日夜怀想的登临目标。早在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就已把“东涉溟海”列入预定的计划。特别是开元十三年前后,他和受到皇帝礼遇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于江陵,结为方外友。司马道士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祝,称道士为希有鸟。司马道士长年隐居在天台桐柏山,神奇的天台山是非去不可的。于是在《秋下荆门》中,他就高唱道:“此行不为鲈鱼脍,为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现在的嵊县、新昌一带。那里有青山绿水,是进天台山的必经之路。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经会稽,入剡中,登上了天台山主峰华顶,得偿其俯眺溟勃的夙愿,写下了千古名篇《天台晓望》: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勃。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涛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亦天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珠实,服药炼真骨。
               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


  境界何等开阔,形象何等瑰奇!而作鲲鹏、期羽化的理想即寄寓其中。


  李白爱华顶之高旷与烟云出没,颇有一种飘然欲仙之感。故而驻足其间,游葛玄茶圃,寻王羲之与白云先生裂帛挥毫的黄经洞,筑室读书。并以为此落脚点,游石梁、逛国清,写下了“石梁如可渡,携手弄云烟”、“五峰转月色,万里行松声”等佳句。对于赤城山更是留连忘返,因为它的奇光异色,令人想起炼丹修道。且看他的《早望海霞边》: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
               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
               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
               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
  而琼台之下,那“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的壮观更叫人难以忘怀,后请崔山人画了一幅《百丈崖瀑布图》带在身边,朝夕挲摩。
  后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的天台之旅,在华顶立碑筑堂,为“太白读书堂”。沧桑屡更,至今遣迹犹存。
  天宝初年,李白因友人所荐,在长安做了三年翰林供奉,报国襟怀无法施展,思绪拂郁,不觉又神往起三千里之外的天台琼台双阙了:“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宝六年(747),他重游吴越,与好友元丹丘约好在会稽相会,再次来到天台。旧地重游,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同友人舟行游台越所作》: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勃。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分。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
       不知青春变,但怪绿芳歇。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再见不到《天台晓望》中的大鹏形象了。这二首诗基调迥异:从高歌理想、明快乐观到理想幻灭、厌世悲叹。李白被放逐归山,不仅是政治上的挫折,更重要的是他的“奋其智能,愿其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寄情山水,遨游“碧玉连环八面山”的琼台,“笑把烟霞俱抖擞”(《琼台》)。

  一千二百五十年以后,海内外许多知名学者亲临天台山作实地考察,其中安旗、郁贤皓教授率领的越中文化考察团还得出了当年李白是沿着水路上天台山的结论,即沿剡中的新昌江、沃洲上溯到源头至石梁飞瀑所在的慈圣溪。这是一条令人神往的唐诗之路。1990年11月,参加唐代文学国际讨论会的更多专家游览了石梁、华顶,考察遗址,缅怀诗仙李白。 
信息员
天台晓望
【题解】

这首诗作于李白“赐金还山”之后,到四明山镜湖看望贺知章的时期,但当时贺知章已经去世。于是登临浙江天台山时,挥毫写下了这首旷世诗作。

此时李白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炼金丹了。当然,李白到天台山的次数很多,在26岁的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是从用词与修仙的愿望看,比较符合40多岁的李白。

诗中以景托情,词句激昂,可见天台山的气势给予诗人相当绝妙的灵感。
本贴共有1个回复,点击率16回到『台州白搭』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